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
按照年度监督计划,市人大常委会拟定于2019年4月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根据《监督法》相关规定,2019年3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深入到团结镇新生小学、团结镇中心校和市一小鑫瑞校区,对教育教学环境、食宿条件、教学设备、仪器及微机、实验、音乐、图书等各项功能教室、生源数量、师资力量配备、后勤保障、教育投入、安全管理及贫困学生救助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了视察。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尤其是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以来,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等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城乡差异、校际差异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强化了组织制度保障。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五大连池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文件,制定了阶段性的流程图及相关制度。全面落实任务分工负责制,制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制度》、《中小学督导评估标准》,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改善了办学环境条件。24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合格学校。其中,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6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各学校体育运动场馆、设施、设备均满足教学需求。各学校校园美化、净化、绿化、亮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通工程”信息化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部分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实现学校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2015-2018年投资7604万元。新建校舍14栋9314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5146平方米,新建运动场、硬化校园135298平方米,新建围墙6302延长米。2015-2018年购置增添教学仪器设备投入1858万元,增添设备145530台套。经过不断的改造更新,实现全市装备无弱校。
——帮扶了一批弱势群体学生。市政府每年专设4万元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开展师生结对“一帮一”助学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国家助学政策。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三年累计发放贫困生补助金148万元,补助学生2488人次,发放农村学生交通费补贴45万元。“心连心、促和谐”活动累计捐赠助学金155.43万元,受助学生2800余人次。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救助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齐抓共管,为留守儿童就学、安全、管理提供保障。同时,制定了优惠政策,允许残疾儿童自由择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控辍工作的实施意见》,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奖惩机制,辍学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小学阶段实现无辍学现象。
——创建了一批德育及特色教育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举办了禁毒教育、最美孝心少年评选、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预防教育、大手拉小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改革开放四十年朗读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提升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二中学马芯洋同学被评为“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市第一小学“家长学校”、第二小学“校园足球”、实验小学“新教育”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全面提升学校艺体工作水平。市第二小学、第一小学等4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龙镇学校、和平镇中心学校等4所学校被命名为黑龙江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团结镇学校、第二小学被命名为黑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第二小学还荣获全国首批体育工作示范校和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称号。
二、存在问题
1、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学点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经费投入、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升与城市和乡镇中心学校比较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享有平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受到制约。同时,很多农村教学点为了开展全科教学存在着学生数量少于教师数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师资资源。
2、部分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上存在提升空间。寄宿制学校为了提升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食宿质量和安全管理,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从教学岗位转到后勤和教辅岗位,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任课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有效的师资力量资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科结构上专业教师配备不足、部分教师年龄偏大,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3、教育不公平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广大学生家长的教育期盼意识不断提升,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城乡学生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好“择学校、选班级、串座位、挑班干”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工作建议
1、加强乡镇中心校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教学点,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一是按照适度优化撤并的原则,在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方法将农村教学点的合理布局重新进行规划整合,将撤并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充实到乡镇中心学校。二是加大乡镇中心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利用互联网、城域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与城镇中小学的综合差距,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育后勤保障主体,将有限的师资用于教育教学。将学校用于后勤安保工作的师资力量从繁重的服务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弥补和缓解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有计划的招收师范类毕业生、特岗教师交流轮岗等诸多方式,切实解决农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实现人民群众在中小学校“办事不求人”。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马芯阳等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弘扬学校德育教育成果。对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分班、排座、评奖评优等涉及群众和中小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持人人平等,不在规则之外人为设限,不徇私情、不开后门。通过将学校划片招生、教师与学生随机配对、定期按照规则轮换座位、民主方式遴选学生干部等方式实现“零择校、零择班、零择位、零指定”。 坚持公开性原则,中小学校入学、分班、排座、评奖评优等政策和规定向家长和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最终实现“四零”目标。